广东最美的地方-赤坎

定制西装去哪里-古镇定制西装

在赤坎,徜徉在繁华褪去的骑楼间,时间驶上了慢车道。

连日的阴雨刚刚停歇,太阳在云层里打了个滚,露出半边屁股,家家户户都将衣裤挂出窗外,就像彩旗挤占着天空。燕子在电线中穿行,一条狼狗神秘地从阴影里跑出,斑驳陈旧的露台上,一朵白色小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位于开平西南、潭江之畔的古镇,在雨后苏醒,生机勃勃。

渡口码头-商贸重镇

赤坎的街道不仅仅用来通行,生活就摆在街上。粮店、杂货店、药店、家私店、五金店、钟表店,林林总总,五彩缤纷,一个挨着一个在路两旁排开;水果摊、小吃摊、蜜饯摊、布匹摊、报摊、烤烟摊,各式各样,叮叮当当,簇拥在街道上。人们侃价的侃价,看书的看书,打麻将的打麻将,一个市井生活的天堂。

走进老镇,“一种对古色古香的爱慕之情油然而生”,骑楼连绵几公里,承载着业已远去的记忆。载在河边的榕树如今枝繁叶茂,罗马柱上长出了植物,巴洛克山花锈迹斑斑,阳光透过楼上的彩色玻璃窗进入房间,试图照亮那些泛黄的老相片。河流无声地从镇上流过,年复一年,早已忘记了古镇曾经拥有的辉煌,它只是映射出骑楼现今苍老的模样。

一百年前,水路运输如火如荼,潭江之上,一艘艘木帆船南来北往,像飞舞的羽毛,掠过两岸翠绿的竹林。赤坎得上天恩赐,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从一个渡口码头成长为一个商贸重镇,经济的繁荣在20世纪30年代达至鼎盛。

鸦片战争后,赤坎人“父携其子,兄携其弟”赴海外淘金。华侨搏命带回的不仅有外汇,还有西方建筑师绘制的图纸,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造轰轰烈烈地展开,一座充满西欧风情的市镇出现在岭南的乡野。镇中商铺林立,贸易发达,牛墟里一日有300头牛进出,码头上挤满了来自各地的运猪船。洋布、洋铁、洋火、钟表、皮鞋、洋烟、洋酒,源源不断,通过这里流散内地,“蓝烟囱”(电轮)载着大地奉献的土产离开河流,驶向大海。

1家老**院+2个老图书馆

洋楼的楼主现在大多在海外,他们父辈当年的生活“洋气”而奢华:银币叫“大洋”,好球叫“好波”,奶糖叫“托非”,杂货店叫“士多”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好攀比,讲排场。咖啡屋、冰室曾在镇上蔓延,烟馆、、妓院日渐兴旺,那时,不长的街道上就有6间妓院。从楼前走过,似乎还能瞥见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法国香水的味道,脂粉的气息。

中华中路的**院过去是镇上老少的娱,阮玲玉的歌声曾在其中回荡,现在它老得放不动好莱坞大片,一楼贴上了瓷砖,如同一张满布皱纹的脸上长出了青春痘,而离它不远的地方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布景,一群痴男怨女演绎了一个民国年间的缠绵故事。巴黎酒店大门紧闭,一座三层楼的西洋建筑,凝视它容易让人恍惚,你会担心留着小胡子的巴尔扎克突然出现在门口,肖邦的即兴曲会伴着他的咳嗽声从窗口飘出。

镇上的老人总是津津乐道:关族和司徒氏,两个家族长达几个世纪的争强斗胜造就了赤坎的繁荣。赤坎镇以塘底街为界,一分为二,西边的上埠由关族控制,东边的下埠为司徒氏的地盘。民国十四年(1925年),司徒氏的家族图书馆在下埠江边落成,登楼而望,全镇尽收眼底;不到5年时间,关族的家族图书馆便于上埠堤西河畔崛起,与司徒氏图书馆遥守相望。

从此,两个图书馆楼顶的大钟在古镇上空敲响,家族间的竞争把古老的土地托入现代。

贵州天气穿衣建议

贵州3月份天气建议穿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贵阳三月平均温度是8℃-16℃,白天平均16℃。建议穿保暖衣服。贵州三月为旱季,降水非常少,建议多补充水分。来到贵州旅游,白天的时候,穿衣方面可以选择风衣,也可以穿一套休闲服以及夹克衫等保暖的服装,晚上出门比较冷,一定要穿得厚实一些,另外找一个当地的向导。以防出现危险,另外一定要穿一些厚重的服装,比如说夹克衫以及风衣等保暖的服装。

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年无霜期在250—300天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6摄氏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5—23摄氏度。独特的气候特征,使贵州成为理想的休闲旅游和避暑胜地。

贵州的景点推荐

1、西江千户苗寨。欣赏田园风光,体验苗族风情的好去处。这里还包含西江·苗界、听鼓楼、东门观景亭、田园风光、平寨亭、西江人口文化园、绘景楼、守寨树、五号风雨桥、西江一号风雨桥、游坊场、也东寨、活路头、嘎歌古巷、四号风雨桥、鹊园等景点。

2、镇远古镇。闻名古镇,特色小吃,绝美夜景,度假胜地。这里还包含玉屏山、镇远古镇-祝圣桥、镇远古镇青龙洞、镇远苗疆长城、水星祠、苏公馆旧址、望江楼、卫城垣、四官殿、大菜园休闲广场、吉祥寺、正乙宫、周达文故居、流丹亭、藏经楼、文公祠、玉皇阁、紫阳洞、中元洞、吕祖殿、圣人殿等景点。

羊楼洞:茶特色古镇

? 出武汉东南300里地,车程2个小时,蒲圻(现赤壁)的羊楼洞到了。

? 这个地方有意思。在“携程”、“去哪儿旅行”、“同程旅游”等APP上,有的查得到它,有的查不到;而能查到它的,又没有关于它的“详情介绍”。结果,查来查去,只知它为“明清古镇”,“有2200米的老街”等大致情况,余皆不详。

? 要不要去游羊楼洞?遂成为一个颇费踌躇的问题。因为现如今,“古镇”之类景点,实在太多。最终,出于“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转转”的考虑,还是专程到了羊楼洞。

? 导航把车直接导到了羊楼洞村委会。因为不清楚游览路线,也不清楚古镇里方不方便停车,便把车停在村委会,然后往古镇走去。

? 后来回想,因为不清楚而取这样的走法,无意间竟恰恰是最佳路线。因为,途经第一处,便是新修建的“青砖茶博物馆”。

? 这个博物馆,并不算特别显眼,不知为何,也没有外在醒目招牌指示,但内里崭新,分单元介绍中国古代茶文化、羊楼洞及其青砖茶来龙去脉、万里茶道等,图文、展品均可称好。

? 重要的在于,把博物馆看过,充实了相关历史的人文的知识,再往下走往下看,眼前景物与历史印象相融,现场感觉自然大不一样。倘先看古镇,最后看这个博物馆,缺失了历史背景的了解,现场恐怕感觉就差些。还有可能,因为这个博物馆离古镇有些距离,不少人会错过它,那就必然留下遗憾了。甚至有人还会因此误会,以为这样一个几乎全是翻修仿旧建筑恢复的“古镇”,并无什么可取之处。

? 也因为先看了博物馆,提醒我想起来,这羊楼洞,其实并非从未听说,而是听说过却没往心里去。有一阵子,湖北武汉的媒体很热闹地宣传过:它是“万里茶道”的始发地之一。

? 所谓“万里茶道”,即明清以来,凡三四百年,先内地与漠北,后中国与俄罗斯,逐渐形成的多条茶贸易往来通道。历史上,羊楼洞、蒲圻及其周边一带,因产销特色青砖茶,曾名扬天下,声播万里。

? 获知,羊楼洞茶历史的始终兴衰,主要有这样几个重要节点、或重要事由:

? 明代高拱、张居正筹划“隆庆和议”,启动内地漠北通贡互市,羊楼洞一带始发茶叶边贸,周边逐渐形成为集中茶叶生产与销售区域,今天蒲圻仍有万亩茶园。

? 清代太平天国内乱,福建等地茶源北贸阻断,羊楼洞一带遂替代成为茶叶外贸的主要产销地区之一。扩大生产与出口的需要,青砖茶在羊楼洞应运而生。

? 青砖茶经特殊的发酵工艺制成,成品压缩为长方扁平砖形,口味优佳而便于运输和保存,羊楼洞终于形成最大规模的青砖茶产销地,其最盛时期,尺寸之地,居住人口竟逾4万之众,其中更不乏碧眼隆鼻的洋人,尤其是俄罗斯人。万里茶道,让小小羊楼洞与赫赫圣彼得堡,有了青砖茶销往与消费的始点与终点关联。尼古拉二世在武汉与张之洞会谈,青砖茶产销为议题之一。据说,广袤的俄罗斯土地上,有被羊楼洞青砖茶培养出口味的茶民大有人在,至今也不乏有青砖茶爱好者继往开来。

? 近现代,光绪末年间,因为茶叶产地的扩大,特别是砖茶制造地的转移,羊楼洞日渐衰落,渐被冷落。

? ……

? 从青砖茶博物馆出来,再走一段,往左上去有个雷家大院,往右下来便是古镇。

? 雷家大院里面有当年制砖茶作坊旧址,也有些古趣建筑,门口有自称“民营”的人值守收钱。看过了博物馆里面砖茶生产线的模型,再看不看作坊旧址其实都无所谓。

? 而带着博物馆的余韵,在老街,走走因为真正保存有古代风貌而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路,试在眼前街容镇貌透出历史映像来:

? 这是一个以茶、青砖茶的产销为中心、为周期、为生态的小镇。这里的居民,有一些联系着周边几十几百里的茶园,那些茶园的种植、采摘与收益,因而与小镇的茶制品产销,息息相关;

? 还有一些居民,是小镇制茶作坊的经营管理者和工匠杂役,他们的存在,构成小镇工商经济的主体,其生产能力及规模,根本上决定着小镇的生态规模;

? 再就是官管商贸包括公共事务如邮局和外贸部分的居民,其中的高管,当为小镇生活的上流人物。这部分居民维持着小镇生态中的官商和谐,用现在的说法,叫“互利共赢”。

? 这部分人中的外商,当年他们的服色十有八九会与本地居民保持着一致,因为他们不“成众”,没有场所和活动,需要他们男的西装笔挺女的长裙蓬松,所以,所有的外国人,在古镇中也并不会因为“奇装异服”而特别扎眼。相反,暑热时分,薄衫短袂,睡在藤椅上摇着蒲扇汗流浃背、被嗡嗡飞鸣的蚊虫搅扰得不胜其烦,大约才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唯一支持他们在异国他乡偏远小镇生活着的动力,便是源于小镇茶经济的利益期望。那么,他们可曾留有关于小镇生活的文字记忆?他们有没有深度融入当地人生活?

? 还有的,就是茶从茶园到作坊,再由作坊往万里茶道始发的运输大军了。他们的行色,他们的运输工具,他们成群结队往来发出的声响,包括他们互相的呼应说笑,他们在自己餐宿的简陋场所吆五喝六的喧闹,都在时间季节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让小镇生态呈现茶经济的周期性。

? 春从新茶开始,主要是茶园往小镇来待加工茶叶原料的单向物流。随着茶制品的开产外运,夏秋之间,当为茶原料与茶制品进出的双向流动。渐渐此消彼长,大约在冬季吧,只剩下茶制品的外运……周而复始,始而复周。

? 如此这般,除了为小镇居民提供柴米油盐针头线脑的杂货店,各类酒楼茶馆,客栈车店,也自然会分三六九等的食宿而来。灯火阑珊处,隐约闪烁着风尘女子的倚门卖笑,也或在可见之中。

? 那么,小镇的古色气息中,除了中国传统村镇人居地都有的以柴火为主甚至难免还会混杂有些许粪便气味的所谓人间烟火气,还会经久不息着茶的悠悠清香吧?我在博物馆的青砖茶展览单元中,鼻息间温馨而雅令人心怡的茶香,乃是从古镇往昔生态中穿越回来的历史回味?

? 可以确定,这个羊楼洞,既有通常景点古镇所见的一样,也的确有着自己的不一样。

? 想到了湖南洪江,作为一个贸易重镇,官府商贸、银号洋行、物流民居、饮食男女、等等,麻雀虽小而肝胆俱全,其小天地乃生活全景式。

? 而羊楼洞,以目前恢复的旧址及其可以想象的景象看,专一于茶经济,特别体现相应的茶生态,而未必有全景式人文生态,恐怕就是它的地方及景点特色了。现在的羊楼洞古镇老街,翻修出新,多有茶馆茶社,也显然在着意彰显它的这种茶特色。

? 也有它的遗憾。在它始兴到兴盛再到衰落的漫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它兴旺的那几十年,关于它的风土人情,关于它的历史细节,关于它的故事传说,关于它的轶闻趣话,并没有文人墨客为之墨色留画、妙笔生花,即便与镇结缘中有断文识字的当时中外人士,也并没有什么文化信息传世。老街青石板底下深埋着的前尘往事,于今无从翻动重现,翻新的古镇建筑有其形,而无其灵,也就在所难免。大概还是因为茶经济模式单一单调了、人居人流及其生活场景偏狭了。总而言之,这古镇还是小了,因而文化底蕴也便单薄了。

? 当然,有特色就好。象我这样不喝茶也不懂茶的人,都觉得来此一游值得,爱茶的朋友,来看看博物馆,寻寻旧址,逛逛老街,泡泡茶馆,再思通古今话接中外地聊聊,肯定更值得。